


關鍵詞1:選擇
大學生走出求職迷茫 建議多采用排除法
校園招聘高峰季,很多學生都很迷茫,不知道自己究竟該選擇什么行業,選擇什么崗位。對此中國農業銀行滬太路分行行長沈頔分享了自己的經歷,他說他本人畢業于上海對外貿易學院(現上海對外經貿大學),是校學生會主席,當時的他并沒想那么多,就是覺得要好好讀書,再找工作。但事實并非如此,企業要的不是經歷,不是以前做什么,而是通過這些事情你掌握了什么。其實我是有目標的,我專業是市場營銷,所以堅決不去四大。我當時投過聯合利華、寶潔、四大行,但最后一個也沒有給我反饋。通過求職,我最大的感觸就是,求職要做好準備,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,而不是需要什么。通過讀書來分析自己想要什么,確實很難,所以要先知道自己討厭什么東西?你們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,了解了自己之后,多去看看自己,不要急著去找兼職。只有了解了自己,所有的事情就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做鋪墊了。其實大家普遍說的就業壓力大,大的不是這個市場,而在于你們內心。
關鍵詞2:求職渠道
大多銀行采用網申或招聘會 學生可多關注東職網的信息
據杉達學院的問卷調查,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,90%來自網站訊息,77%來自學校就業網站,老師推薦占79%,同學推薦占79%。此外,是親戚關系和報紙19%。大部分同學是通過身邊的朋友圈和網絡來了解銀行招聘信息的。
沈頔介紹,一般銀行校招采用的都是網申或者是招聘會的方式,有些還會到學校開宣講會。沈頔建議求職者,可以多了解一個東職網,里面的信息量很大,而且信息都不錯,特別貼近本科生就業。此外,東職網還會舉行很多大型的招聘會,比如11月5日他們就舉行了一場大型的招聘會。建議求職者把握好現場招聘會,在招聘會上,大學生可以和企業直接進行交流,就算你不投遞簡歷也可以和HR交流下,對行業的人力資源作個大致了解。
關鍵詞3:網申
要沉住氣不建議海投 絕望之后希望就會出現
大學生一直喊壓力大,是指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,這才是真正壓力大的來源,原因是第一你對市場、企業不了解,第二是對自己不了解。壓力大還是壓力不大只是個相對的概念。就業壓力關鍵還是自己對自己的定位,并不是社會的因素。大學生一定要轉變心態,多了解就業信息,不要管企業的要求,先報了再說,多給自己一個機會總是好的。但是不建議海投,這是對自己不了解,沒有目標的表現。沈頔說:“我一開始求職并沒有覺得壓力,不過也沒有很順。當你在絕望之后,希望就會出現。我一開始投簡歷也是石沉大海,后來一下子連著好幾個筆試、面試的通知,最后還是我來挑選單位。所以多沉住一口氣,不要自亂分寸。”
關鍵詞4:薪酬
簽約薪酬和到手工資有差異 關鍵是進單位就定一個目標
沈頔說:“2008年,我畢業時簽的三方合同上面約定的薪資的是五六千元,我當時覺得還可以,結果到手僅2000元不到,這個工資拿了半年,一開始我還誤以為這不是工資,以為是獎金或是第一次工資。半年過后工資立馬翻一番,轉正之后就到了七八千元了。四大國有銀行現在也是這樣,簽約薪酬和到手工資肯定不一樣。”
要跟著銀行發展,作為一個員工肯定不會落伍。每個銀行的薪資發展規劃都是透明的。通過發展和努力,薪資到底到什么樣的水平?關鍵在于想清楚自己要如何發展。與工資相比,我覺得職業崗位經歷更重要,進單位,要定一個目標,然后以這個目標要求自己,必須要有這個準備。
關鍵詞5:晉升和培訓
銀行分業務和操作兩條線 新人要工作一段時間才定崗
國有銀行員工的職業發展一般分兩條線發展。以農行為例,人員的發展分業務和操作兩條線。業務的發展路線是客戶經理—大堂經理—網店經理—業務負責人—支行行長。操作的發展路線則是一級柜員-二級柜員-主管-財會-分行。
談到培訓,全部采用輪崗的方式,大學求職時填報的崗位方向,其實沒有什么區別,不過還是建議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作出選擇。一開始,你選擇的崗位方向是體現不出來的。剛進來的職場新人一般從柜員做起,然后看你的性格特點和工作表現,再定崗、分配崗位。農行的培訓主要還是以基本功為主,新進來的員工必須先在基層干,干過一段時間的柜臺以后才能有崗位上的調整,我們主要是看能力,培訓側重在基礎只是,一個是點鈔,一個是輸入。然后是企業文化的培訓。現在來說,四大國有銀行都有自己的培訓體系,一般是先做一到2個星期的封閉式培訓,請一些咨詢公司過來做培訓。
